何谓「琉璃」?古时「琉璃」、「玻璃」都是外来语(梵文)译音而来。中国地广、各地语言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的译音版本。中国古书记载大都称为玉,如五色玉、水玉等,可能中国是个爱玉的民族吧!现在也有称为「料器」(中国)、硝子(日本)、水晶等,但最普遍的称呼就是玻璃。因为产业的发达,到处都有玻璃的产品,有些产品延用早期名称,为与其它产品作区隔而称之为「琉璃」,如琉璃玉、琉璃珠等…
琉璃珠的发展和玻璃的起源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而琉璃的穿洞、花色、图纹及造形….等,如战国时期的七星图纹珠,是经过长期的交流,研究发展演进而来,又因各地之文化背景不同,所发展之图纹及造形也不太一样,制作方式也有所差异,制作方法有早期的研磨、铸告、空心切断、热塑卷附法等….等,其中热塑卷附法最为普遍,也最能表现地方人文色彩。
谈起「琉璃珠」必须先了解「琉璃珠」珠体的结构(成份)及图纹演进,因为珠体的成份,不只是影响琉璃珠的内在和外表,而是在表达琉璃珠的成长过程和背景文化的演变。图纹演进也是如此,它不止是和珠体的造型息息相关,也关系着生活文化的进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琉璃珠」的珠体结构从战国初期的「陶胎」琉璃珠说起,就像似陶土上面加上一层釉,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的陶胎琉璃珠,陶胎的表面釉质没有氧化硅(SiO2),也不含氧化铅PbO或氧化钡BaO,当时(约二千三百年前),西亚琉璃珠已有全玻璃珠体(约三千五百年),有一说法琉璃珠是西亚(叙利亚...等)经由商业或文化交流等方式流传至中国。商朝时(三千一百年前)磁器已外销至国外,但是只有贸易往来技术交流或流传进来,目前还无一定见。
战国时代中、末期河南洛阳出土的琉璃珠,含有少量氧化硅SiO218%、大量的氧化铅74%及氧化钡,这时的琉璃珠为全玻璃珠体,一九二九年怀特先生(White.W.C,担仕多伦多考古学系教授)在河南洛阳金村考古时发现的,而使「战国琉璃珠」名震国际。
琉璃珠的胎体组合有三种:全陶、陶胎琉璃、全琉璃。
1.全陶珠:目前排湾族制作之仿古珠,外表粗糙而朴实,珠体不透明且质量轻(是琉璃珠的前身)
2.陶胎琉璃珠:战国初期的琉璃珠,珠体表面比全陶珠平滑,珠体不透明且质量轻。
3.全琉璃珠:战国中、末期至今,珠体表面较亮丽,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质量较重,含氧化铅比不含氧化铅重。
陶胎琉璃珠在图纹表现上较为粗犷、朴实,图纹大多以圆、面、条、块…等做为组合,全玻璃珠体的琉璃珠不管在珠形、图纹、技法上,都能将琉璃珠的特色表现出来,不只珠体形状变化多,图纹表现更为细致,图纹组合变化宽广,珠体透彻晶莹。台湾地区的琉璃珠,除早期约一千年前及四百年前,原住民所持有之琉璃珠外,尚有近代原住民之琉璃珠及新竹地区之琉璃珠。新竹之琉璃珠在珠形、珠体及图纹都保有地方文化特色,如葫芦形、覆色珠体及风纹、蝙蝠纹…等,不同的图纹有不同的技法,各图纹的组合更是需长期的演进。
目前台湾的琉璃珠尚在发芽阶段约四十年,何时才能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琉璃珠,还需所有琉璃珠工作者的研究开发及各界的指导,那么台湾琉璃珠才能在国际间占一席之地,开花结果。
台湾琉璃珠目前发展方向分为:复古、创新。
复古:代表前人留下的文化意境,包括财富、权威、力量…等。
创新:将自已的梦与理想,透过小小的琉璃珠来展现,只为期待人们在遇见时,在心里感受到…「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