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称“佛珠”或“数珠”,梵文称“钵塞莫”,为信众诵佛号、经咒时用以计数的法具。
念珠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东传而进入我国。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高僧道绰教人们持念珠诵三宝名号,为我国关于念珠使用的早期记载。
《木槵子经》曰:“佛告王言:‘王若欲灭熄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注:菩提树的种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果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得生第三焰天……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磐’。”
在一百零八颗念珠之上附有十小珠,垂于黄穗上,称作“记子”,即每数完一遍念珠,即过一记子,十颗记子数过,便知已念了一千零八十遍佛号。
这里,一百零八,表示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证得一百零八种三昧。又,每颗珠子还表示佛、菩萨的殊胜功德。串珠中的一颗母珠表示无量寿佛,中间的绳结,表示断漏,即断除烦恼。
念珠的用料以菩提子为多,也有玉、玛瑙、琥珀、水晶、蜜蜡、紫檀、乌木、砗磲、六道木等材料制成。
雍和宫收藏的念珠有历代西藏、蒙古大仁波切进京呈献的礼品,还有僧人之间互赠或自用遗留下来的。
在雍和宫万福阁内18米高的弥勒大佛身上,原佩戴一串上等料器制成的大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挂珠”,为清乾隆年制,长10米,每颗珠径长10多厘米,这种大挂珠为上等料器。船厂迁至山东博山。雍和宫的大佛挂珠,实为佛像挂珠之最,料器挂珠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