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透明的空间里思考-张毅、杨惠姗和他们的琉璃艺术 |
|
作者:关晓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1 21:47:54 |
|
张毅、杨惠姗夫妇 李健摄 | 前去参观7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的《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的人,很多都不由自主地赞叹:玻璃竟然也能做成这么漂亮的艺术品!尤其是在来自台湾的琉璃艺术家张毅和杨惠姗夫妇的作品前,人们更为《西湖之镜》的鲜艳明澈、《莲花藏》的高洁舒展、《舞月》的浪漫幽雅所打动。许多人屏住呼吸,甚至想要伸手轻抚,“这难道真的其实就是玻璃?”
从水银灯的光芒下淡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毅和杨惠姗是台湾家喻户晓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他们也和很多人一样,对琉璃闻所未闻。那时,杨惠姗已经两度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女演员奖。他们一直在考虑激流勇退,寻找可以终身从事又是兴趣所在的事业。此时,恰巧他们拍的一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琉璃制品做道具。张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如果用高倍的望远镜头用特写摇过去,这些道具焦距的转变和光影的变化很有意思。影片拍完了惠姗还舍不得还人家。我们就把它买下来。”而且他们发现这么美的艺术品竟然没有一件出自中国人之手,于是两个人抖落一身星光,全身心扑向了当时一无所知的琉璃艺术。
在琉璃的华彩中现身 1987年,他们和其他5位电影界的同仁在台湾淡水成立了今天遐迩闻名的“琉璃工房”。创立之初想做的就是用选定的“脱蜡铸造法”去创作中国的琉璃艺术品。但是他们没有料到,大约3年半的时间里,经历的几乎全是失败和挫折,由于没有书本经验可以依据,一点一滴的知识都要从探索中得来,付出的代价当然也就相当沉重。杨惠姗对此至今记忆犹新:“有时候就是把自己当机器在使用。比如说不知道可以用机器来搅拌石膏,就自己把袖子卷到胳膊上,把自己当搅拌机来用。体力上的透支不说,石膏等原料都有很强的腐蚀性,时间长了,皮肤上全是一道道细细的血痕。”
他们每天清晨起就投入新的摸索尝试,直到把超过200万美元的个人积蓄、所有能借到的钱以及抵押房产得到的钱全部在窑炉中烧掉。就在几乎无以为继的时候,偶然参加的一个工业展上,一位日本观众告诉他们: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曲水流觞”琉璃耳杯,使用的就是“脱蜡铸造”工艺,只是2000多年前就已经失传。
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张毅和杨惠姗仿佛忽然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自己的努力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次使失传技艺获得再生,花点钱,吃些苦又算什么呢?所以,他们坚持把水晶玻璃叫琉璃,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用富含中国人文色彩和历史感的琉璃一词,才更清晰贴切,也更优美动人。[1] [2]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琉璃,说话 下一篇文章: 琉璃咯嘣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
|
|
|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