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历史篇 >> 中国古代琉璃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台湾玻璃简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嘉隆国际玻璃采购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1 17:06:21  文章录入:筱雯  责任编辑:牧之

在台湾,玻璃的发展约有百年的历史。早期,玻璃杯 制造以工业仪器、民用必须品为主。

 

1887年,陈而成先生创设玻璃厂于台北,是台湾玻璃工业的开始,之后,日本占据台湾,陆陆续续地有日本商人来台湾设厂。但是都没有什么成就,直到1992年,日本东明制瓶厂来台设立,台湾的玻璃业才开始有了生机。

 

1939年,日本人在新竹设“台湾高级玻璃”设厂的原因是因本省产锡矿砂及新竹产的天然瓦斯,专门制造医疗器材、仪器等。之后,又有数家日商来台设厂,台湾人也有自己投资的,约有十家左右。

 

1941年,新竹又多了一家玻璃制造厂“新竹电泡制造工厂”,截至1941年止,全国玻璃份布数图如下:不过第二次大战爆发后,大战期间因受战争的影响,使得玻璃制造业的盛况又渐渐的趋于萎缩,甚至停滞。光复之初,台湾玻璃工业之经营方式,概分为二种,即公营与民营。其原属日资经营者,由政府接收整理、民营者,亦因环境更新,逐渐恢复生产。


1946年9月,省营台湾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接收日人经营之十个玻璃事业单位,经改组并编后,设立七个玻璃制造厂,即原硝子株式会社景美工厂,改称为第一制造厂;新竹工厂,改称为第二制造厂;拓南?业株式会社,改称为第三制造厂;理研电化工业株式会社,改称为第四制造厂;有限会社南邦铝制作所,改称为第五制造厂;台湾魔法瓶工业株式会社,及台湾板金工业株式会社合并改称为第六制造厂;厚生商会,及小林子硝子工厂,改称为第七制造厂。

 

至1947年5月,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并台湾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改称为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将七个工厂又调整为五个单位,从事制造热水瓶、量器、酒瓶、化学仪器等。

 

嗣至1949年2月,工矿公司玻璃分公司裁撤,所属景美第一制造厂拔归烟酒公卖局经营,改称为烟酒公卖局制瓶工厂;苗栗制耐酸器工厂拔归陶业分公司经营,在万华之前台湾魔法瓶会社,及台湾板金工业株式会社则标售于民营。其余原属玻璃分公司之各厂,均行停工保管。至是台湾公营玻璃工厂,仅剩烟酒公卖之制瓶工厂,尚能继续生产。至于民营玻璃工厂,在光复初,仅有十厂,光复后,均逐渐恢复生产,其后五年,工厂数,逐年均有增加。至1949年,民营玻璃工厂即激增至二十九家,成为玻璃工业前所未有之盛况。

其后更随其他工业之振兴,民营玻璃工厂更逐年发达,如安培之制造等,由于制劳逸结合工业之需要,技术原料方面均有改进,随日灯工业之抬头,管材制造方面亦渐趋发展,理化仪器方面亦逐渐提高品质,因而新厂陆续成立,旧厂部分则归于淘汰。

 

1954年1月,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之玻璃工厂-新竹玻璃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55年6月建厂完成,9月15日开始试产,次年3月26日,新产品平板玻璃正式供应市场,年产量为二十万箱。嗣因该公司第一厂于1955年9月开始生产后,由于品质优良,除供应省内需要外,国际市场亦纷纷治购,实有供不应求势,因此该公司于1958年3月29日,又在竹东新建第二工厂,于1960年1月,又正式参加生产。


之前曾论及此时(日据时代)玻璃的制造多属于仪器类,包括工业仪器医疗器材及民生的必须品,全是为了因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并没有所谓“手工艺玻璃”的存在,不过却也有人利用空闲时间,发挥创造力而做出烟灰缸,很不同于当时瓶瓶罐罐的制造,这或许是一发端吧!光复后,政府来台,接收了日本人经营的十个单位,进而并为七个制造厂,也有少部分工厂在日本人走后,由压原厂的台湾人接手,而且除了原先仪器类的制造外,热水瓶和革板玻璃成了两种新兴的玻璃予以再制造。

 

1953年,政府实话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玻璃制造业也应其它工业发展的需要,而陆续有发展的空间,但还是仅限于瓶、仪器、玻璃管、灯泡、灯罩、家和器皿等的制造,并没有玻璃艺品的生产。“新竹玻璃”设厂,以生产平板玻璃为主,进而于1960年成立工艺玻璃部门,模仿国画的屏风,生产喷砂玻璃,这是台湾玻璃工艺的正式开始。一般说来,玻璃可因技术的不同分为工艺玻璃、平板玻璃、仪器玻璃。


而其中工艺玻璃又可分为三大类,即空心玻璃,实心玻璃(即拉胚玻璃),与拉丝玻璃,每一类在技法上都有所不同,完成的艺品的呈现,也各有各的风格。目前,玻璃工艺多集中于新竹地区,大部分的人都赞同玻璃所以会集中于新竹地区,是因此地有丰富的天然瓦斯的缘故,而玻璃的融化需要高温。不过也有业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天然瓦斯并非是使玻璃业集中于新竹地区的原因,因为早期玻璃的融化是靠木头、木炭,进而才靠烧瓦斯或燃油,且早期工厂多集中于台北,所以会转而集中于新竹,是因台北都市化后,发展的策略与土地涨价的缘故。其实玻璃的发展因然与地理因素有种大的关系,但不可否认天然瓦斯的生产也有其重要性,这可从日据时代高厂新竹的原因与玻璃业设厂的聚点看出一些端倪。


50年代是工艺玻璃逐渐发达的重要年代。在时间约起源上,空心玻璃沿续着日据时代仪器类的技法而作创新,部分转为工艺类,如装饰用的油灯或花瓶等。实心玻璃起源的时间刚较为确定,约是在民国53年左右,所以会有实心艺品出现,有的业者认为是因为看到国外的产品,而加以模仿做出来的,可是业者范文正先生很肯定的认为并非是因为模仿国外产品。范文正先生家已祖传三代都是从事玻璃业,其祖父从日据时开始做,到范先生是第三代。他回忆说那时(约民国53年)有二个12、13岁的小孩叫许金龙和范文郎,两人在他家工厂当学徒;因为二人很喜欢画漫画,再加上调皮,便利用空闲时间玩玻璃,玩玩就玩出花样来了,是实心玻璃艺品的创始。不过刚开始时实心玻璃艺品几乎全是做玻璃动物类。

 

至于拉丝玻璃则起源较晚,约是在民国60年左右,有人提及拉丝的技法是外来的,是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引进的,且这位意大利传教士当时自己新自在水田街的一家工厂里教授,约有五至八人在那里学,之后这些人学成,便把拉丝法传开来。不过业者范文正先生认为拉丝的技法是由国人自创的,而非是外来引进的,范先生描述说当时的那位意大利传教士叫做劳化斯,拉丝的技法是由当时的一位业者许双全先生创的,后来老外找上许先生,老外提供样品,许先生负责做出成品,可是因许先生接单太多做不来,所以老外只好另想办法,教授拉丝的技法。


简而言之,玻璃艺品约出现的是50年代才有,刚开始是以实心的玻璃动物为主,至于拉丝玻璃则起源较晚,约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是一如刚开始曾提及的,早先玻璃杯 制造是以仪器类、医疗类、民生类为主,又为什么会成为艺品类呢?根据老一辈业者讲法是就手工类、非机器大量生产的仪器类而言,因为仪器类讲求精密,且需求量不多而竞争大;艺品类虽然单价低,但数量大且好做,可以免于技术上的竞争,所以底下的徒弟多转而改做艺吕类,千万因人力的大量投入,使工艺玻璃也因此渐渐发展茂盛。

 

在工艺玻璃开始出现与逐渐发达的时候,玻璃艺品主要还是以内销为主,后来一方面因内销达饱合萎缩,再加上60年代的出口导向,便逐渐以外销为主。石油危机时,仪器玻璃紧缩,促成了工艺玻璃另一个发展的机会,加上开始外销,市场增加,形成工艺玻璃的第一波兴盛期,时约民国60年代初期,那时工资一天四十元,一个工人一日约可做一千个,而一个成品约二三块钱,每日约工作八小时,而且加班,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年。工艺玻璃由内销转而为外销,业者蔡松平先生首开外销大门,且随着外销的开始,开业玻璃也不再只限于实心动物类艺品的制造、饰品类、水果类,种类推陈出新,而且为了因应需求,玻璃代工也从民国65年开始盛行。那时在新竹香山连续开了6、7家玻璃工厂,彼此间为了拉生意才让师傅带回家做。

 

之后,二次石油危机(约民国69年),严重的打击了玻璃业,而且70年代初曾被政府喻为“夕阳工业”,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业者杨表顺先生提及,那时他的工厂约整整十个月没有工作做。不过在70年代初,也由于石油危机过后市场需求量增加的影响,再加上人力的投入,促使工艺玻璃达到第二波的兴盛期,时约民国73、74年(根据经济部统计资料的一个很明显的数据是新竹地区玻璃工厂这时由20几家增至50几家)。


至今,从事工艺玻璃的业者,都约有十年以上的经验,他们常是国小或国中毕业,就投入玻璃业这一行。业者李正明先生描述他小时候(国小一毕业时)因为田都被徵去做飞机场(他家住南?),没田好种,就拜托亲戚介绍工作,而有机会在新竹市区内中山路那里的一家玻璃工厂当学徒,不过那时没车好座,每天都要走上几个钟头,而且以前师傅较凶,学徒刚开始通常先打杂,然后趁早晚再偷偷学,李先生本人已有38年从事玻璃的经验了。虽然,刚开始踏入玻璃界当学徒的业者,常是为了寻得一份工作,但能工作达十年以上者,除了需要毅力与决心外,更需要的是兴趣。

 

从事这行的工作环境非常的酷热,玻璃的融化至少需要一千度以上,在台湾属亚热带、热带的气候下,冬天工作还好,夏天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在做访问的期间,每每看到在现场实际操作的业者汗流夹背!或许是因为工作环境酷热的因素,近年来愿意从事玻璃艺品制造的人有明显减少的趋势,造成劳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一般年轻人多不愿意进入这一行,也造成了技术传承的断层现象,另外部分业者前往大陆投资设厂,解决劳力问题,也对在台业者产生压力。不过话说回来,在目前的竞争压力下,却也使业者走向量少质精的发展方向。甚至走向类似个人的工作坊(如黄安福先生),而且不同于过去被动的制造,而能更主动的创造,使艺品更具艺术的成份,是一可喜的现象。


简而言之,台湾的玻璃工业萌芽于1887年,当时是以出坩埚窑手工吹制玻璃器皿为主。而后日据时代,由于受日本政策及战争的影响,并未持续的发展。1920年由于发现新竹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矽砂及天然气燃料,因此新竹地方人士廖启明先生,即现今华夏玻璃公司廖总经理的祖父,于1939年日本人于赤土崎,即现今工业技术研究院化学工业研究所地址,成立台湾高级硝子株式会社,以坩埚窑生产制造医疗用玻璃器皿及理化玻璃仪器等,并且陆续训练玻璃吹制人才,使新竹地区逐渐发展为玻璃工厂的集中地。

 

1928年当时的芋酒专卖局首先引进Owens自动制瓶机,生产玻璃容器瓶,是台湾自动制瓶工业的开端。台湾光复后台湾芋酒公卖局接管制瓶厂,并添加自动制瓶机,年产玻璃瓶1000万支,且为日后的自动制瓶工业培育不少人才。

 

民国四十三年台湾第一家平板玻璃制造厂新竹玻璃公司成立,采用福考法(Fourcault Process)生产平板玻璃。民国五十三年台湾玻璃公司成立,并于民国七十年引进英国浮氏法(Float Process)制造磨光玻璃,更促使平板玻璃工业的蓬勃发展。

 

1950年初期,医疗器具用玻璃管及照明玻璃灯管,由人工垃管方式改进采用丹尼法(Danner Process)自动机器制造玻璃管,促使台湾照明玻璃工业这发达。民国五十八年联合玻璃公司成立,制造玻璃织维补强塑胶(FRP)渔船及游艇,并且首先制造水晶玻璃。民国五十九年中央一玻璃织维公司成立,生产玻璃绵供做冰箱用隔热材料,而后生产玻璃长织维供FRP制造用。

 

1960年飞利浦公司来台投资生产电视影像管,国人亦成立碧悠电子公司生产影像管用玻璃,开启了台湾电子玻璃工业的发展。1980年亚美耐热玻璃公司成立,首先引进全电熔玻璃熔炉,生产制造热玻璃器皿。台湾的玻璃工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目前玻璃制造及加工业约350家,年产130万吨以上的玻璃制品,成为我国重要化学工业之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