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璧的出现比玉璧、石璧要晚得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玻璃璧是战国的。中国的玻璃制造起步晚,到西周时期才能生产出原始玻璃,并且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玻璃珠。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制造玻璃璧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考古学家用现代的检测技术,对古代的玻璃璧进行了科学检测,发现中国古代的玻璃与西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大不相同,西方玻璃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O2:占57~72%,Na2O占9~12%,而中国古代玻璃璧的化学成分:SiO2占37~70%,PbO占38~44%,BaO占9~14%。可以看出,西方玻璃为钠玻璃,而中国古代的玻璃璧为铅钡玻璃。
美国研究古玻璃的专家的化学分析,找出了中国玻璃璧制造的奥秘:由于钡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的混浊度,使玻璃不透明或半透明,看起来像玉。现存的玻璃璧,全部都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表酷似玉璧,如绿色玻璃璧好象碧玉,乳白色玻璃璧好象羊脂玉。这些玻璃璧,在考古发掘中,如果不仔细辨认,就会误以为是玉璧。
古代玻璃璧大致可分为两类:谷纹璧和蒲纹璧,其中谷纹璧占绝大多数。谷纹璧有多种形制,如有单面谷纹璧、双面谷纹璧、乳丁状谷纹璧、芽谷谷纹璧、璧面的谷粒,有的粗大稀疏,有的细小密集,有边沿有弦纹一周。
文献记载:“好(中心圆孔)小于肉(外圆与中心圆孔的半径差),谓之璧。好大于肉,谓之瑗。好肉相等,谓之环。”
笔者有幸得到一枚北方所出战国形制的琉璃环,经清理皮壳后发现保存完整,质地与做工极好,特与大家分享。因为战国玻璃璧在湖南多产,显得并不特别珍贵,但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因为稀少而变得非常贵重。
战国琉璃璧或者环多见蓝色及深绿色,这枚琉璃环呈浅草绿,比较稀少。看原料清透,夹杂不均匀气泡。整体厚薄并不均匀,正反面都是大小两圈弘纹之内呈四圈谷纹。
据查询相关资料,战国至汉代的部分玻璃环制作,可能是以长条形玻璃片加热后软化,再置于模具中热压成形。所以大多环身均有结合痕迹一道,本品也是如此,非后来磕碰所致。
另据考,这些小环可能是古代悬挂于墙壁上的饰物,称为“壁带”。壁带上有一环,下面垂以彩带、羽毛等物,迎风飘动,常见于汉代画像砖石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