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资讯 >> 考古收藏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明代御窑整体“打包”搬迁 大报恩寺琉璃产于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5 10:51:53  文章录入:蔡卫勇  责任编辑:牧之
工人正在焊接打包架
工人正在焊接打包架

保存完好的窑室后壁
保存完好的窑室后壁

  本报年初曾经报道过,在南京中华门外长虹路窑岗村30号,原南京锅炉厂老厂房的拆迁工地上,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琉璃构件和精美龙形图案的琉璃瓦当。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出土的龙形瓦当推测,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处专门烧制明皇宫、明孝陵和明代大报恩寺建筑构件的明代皇家御窑窑址。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经过半年多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多座古窑,决定将其中的两座大型完整古窑搬迁至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的后山空地,建成开放式文化公园;而另外一座将在发掘地进行原地保留成为居民小区特色景点。

 

       惊叹

  考古工地如同造船厂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只见窑址的工地上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大门紧闭,在获得考古队领导批准后,记者才被允许进入大门。考古现场位于一片已经开发的居民楼盘中间,面积约有10000多平方米。爬上堆积的土坡,记者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撼了,这哪儿是考古工地,分明是一座“造船厂”吗。满地的钢板、工字钢、槽钢、氧气瓶等工业设备和材料,十几位焊接工人在钢架上忙个不停。

 

  据考古队员介绍,他们在此发掘了7个多月,“这是两座保存十分完好的明代琉璃古窑,非常罕见,应当属皇家御窑。”考古人员说,在这两座琉璃窑周围,还有一座稍微小一点的窑,其结构也很完好。但其他窑就没那么好的运气,大部分只残存了火床和窑门,窑室和烟囱已经几乎找不到了。

 

  打包

  工字钢捆绑万无一失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半年多来,他们在此发现了大大小小数十座明代古窑,在山丘四周呈不规则的扇形分布。目前,大部分已经被清理出来,已经完成了发掘整理,其中对这三座保存完好的古窑进行就地“打包”,完整保存。记者看见,其中两座古窑紧靠着,工人们正在对左边最大的一座古窑进行焊接“打包”。

 

  负责此次“打包”的是来自宜兴的一家单位,工人说,难度非常大,“这座古窑规模最大,长约8.2米,宽有4.5米,高3米,因为是砖土结构,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记者从临时搭建的木桥上走进古窑,发现古窑已被槽钢、工字钢上下、左右捆绑焊接起来,在钢架与古窑之间,工人用发泡塑料将空隙全部填满。记者弯腰从钢架的缝隙中看到古窑,古窑呈葫芦形,内部保存十分完整。这座琉璃窑的窑门、火床、窑室、烟囱全部俱备,其窑门是用条石砌成,窑室内烟囱青砖排列整齐。

 

  工人说,旁边一座琉璃窑也不小,长有7米,宽3.2米,高2.6米,已经“打包”完毕。记者从包好的塑料布下,看见古窑的底部是被打了间距相等的方孔,工字钢从窑底穿过,再插进一层1厘米厚的钢板,形成了坚固的框架结构,确保万无一失。工人说,这种“打包”法是经过计算的,确保古窑不会散裂,但如何吊运到博物馆还是个头痛的事。

     
窑址出土的绿釉龙形瓦当
窑址出土的绿釉龙形瓦当

窑址次品堆积层。
窑址次品堆积层

  搬运

  重30多吨吊到山坡上

  南京市博物馆曾经于去年4月18日成功地把一座南朝贵族墓保存完整的墓后壁,搬迁到了朝天宫。当时是用一辆负载50吨的长臂大吊车起吊重达18.5吨的古墓砖壁运进城里。又从冶山道院方向起吊,将古墓吊到后山的山坡上。后经过半年多的安装和修复,完美地将南朝古墓后壁和佛塔展现给了观众。

 

  此次,经过文物专家研究选址定位,决定把这两座保存完整的罕见明代皇家御窑,搬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的后山空地上。考古专家介绍说,最大的这座古窑重量达到30多吨,要比上次的搬迁古墓后壁任务艰巨多了,如何吊运是最大难题。专家说:“朝天宫后山地形复杂,周围民居很多。搬迁体积这么大的古窑在全国都属罕见,工程浩大。可能还会采用大型长臂吊车和更大的重型拖车,我们将最后选择富有经验的单位承担吊运任务。”

 

  据南京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目前朝天宫正在扩建改造,后山是一片幽静的空地,一批具有价值的文物将逐渐搬迁进来,建成一处开放式的文化公园,为了防雨水,古窑搬入后,将建风格统一的棚式建筑。具体对市民开放的时间,目前尚未确定。而另一座古窑采取就地保护,先暂时移出窑岗村考古工地,待居民小区建成后放回原址,成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的景点。

 

        考证

  大报恩寺琉璃产于此

  考古人员带记者来到考古工地山丘边的低凹处,从挖开近七八米深的沟壑里,清晰地看到,黄黄绿绿的各种琉璃构件碎片散乱地排列在地层中,面积十分庞大,目前发掘的堆积物高度超过了2米。其中有鸱吻、筒瓦、滴水、瓦当等,这些琉璃构件与记者曾经在明孝陵、明故宫以及大报恩寺遗址看到过的构件十分相像。

 

  记者从残留的许多瓦当中,随手捡起一块,瓦当呈绿色,正面刻有凸起的龙身,一片片鳞片清晰可见,龙趾一共有五个,按照明朝制度,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五趾龙纹,其他地方的龙纹,只能是四趾龙或者三趾龙。除了龙形构件外,还发现了凤纹、番莲纹等一大批植物、花卉图案的琉璃构件。更多的是没有图案的构件,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土色瓦当,有白泥土和黑泥土。据考古人员介绍,这里是烧制失败的废弃琉璃和毛坯丢弃地,从断层上看,分几个时期,这些窑址应当是皇家御用的官窑。

 

  专家说,大报恩寺所有琉璃构件大都产于这一带,当时在窑址上,有技术工匠数千人,成为明初南京琉璃制品重要的生产基地。据《大明会典》表述,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从洪武二十六年在城南聚宝山建立了72座琉璃窑,地点就在本次考古发掘所在地雨花台地区的眼香庙、芙蓉山一带,保留至今的“窑岗村”因此而得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