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合浦汉墓群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境内,是一处包括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社会各阶层的墓葬群。
合浦汉墓群主要分布在禁山、康南、平旧、杨家山、中站、廉东、涌口、廉北、堂排等村所辖区内,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墓群内包括墓葬近7000座,现已发掘400余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和砖石墓两种。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还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多数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墓群内还出土了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陶器、玉器以及水晶、玻璃、玛瑙、琥珀等随葬品万余件,其中包括铜凤灯、铜屋、玻璃杯碟等罕见的珍品。
合浦汉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中国南部地区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完备的实物资料。此外,墓葬中出土的琉璃、玛瑙、琥珀等“舶来品”,对了解汉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文物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的合浦郡,区域广阔,下辖徐闻、合浦、高涼、临允、朱卢五县。仅合浦县,按现代地理度之,就大致相当于今广西北海、钦州的全部和防城港、玉林的大部及广东廉江等地,本文所阐述的今合浦县仅是汉代合浦县中的一小部分。汉王朝在陆上丝绸之路多次受阻之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合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六十八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和正在考证中的始发港码头遗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两大财富。围绕这两个主题开展的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合浦汉墓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合浦汉墓的考古发掘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起随着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全面展开。
1957年4月间,广东考古工作者到时属广东所辖的合浦县,在杨家岭和廉东钟屋各清理砖室墓一座,均为长方形双券顶式,出土陶罐、陶壶、陶盂、银戒指、铁匕首、“五铢”和“半两”铜钱、铭文砖等①。这是见诸于文字的较早有关合浦汉墓的科学发掘资料。
1970年7月,位于县城东南郊望牛岭的合浦县炮竹厂在基建时发现一座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并于1971年10月开始发掘,至年底完成。这座墓的封土直径达40米,高5米,分主室、甬道、南北耳室和墓道等部分,全长25.8米,最宽处有l4米,其中主室长7.8、宽5.1、深8.8米。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共245件,有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玉石器、琉璃器和金器等,其中以铜器占大部分,世人所熟悉的龙凤灯就出自这里。墓中还出土不少琉璃、玛瑙、琥珀等各种饰品,发掘者认为应是从海路输入。建国后广西地区发掘了许多汉墓,但象这样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且随葬品丰富的西汉晚期木椁墓,还是第一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广西考古的重大发现②。
1975年秋,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我区文化局举办的考古训练班在堂排发掘了4座西汉晚期墓葬,均是带墓道的长方竖穴土坑木椁墓,棺椁人骨均已朽,葬式不明。除2号墓外,其余三座均在早年被盗,所余的随葬品不多。2号墓为夫妻异穴合葬墓,随葬品丰富,其中女墓有87件,男墓有143件。这批墓葬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随葬大批兵器和农具,说明汉代对巩固边陲和发展农业生产相当重视;墓内发现保存完好的稻谷,这在广西还是首次;出土的荔枝果壳、果核,是这种岭南名果栽培的历史见证;出土与我国西北地区“胡人”颇为相似的陶俑和大量的琉璃、玛瑙、琥珀,说明了当时合浦一地内外交流的广泛性③。
1984年9月,为配合基建工程,合浦县博物馆派员在凸鬼岭清理了两座汉墓,出土文物一批。墓葬均是夫妻异穴合葬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年代为西汉晚期。这两座合葬墓特点明显,女墓比男墓埋葬的时间晚,墓穴也小,随葬品亦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两座墓的形制亦不尽相同,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合葬习俗有重要的意义④ 。
1986年4月,合浦县博物馆在丰门岭配合第二麻纺厂的基建工程,抢救发掘古墓十多座,并发表了其中10号墓的简报。该墓是一座穹窿顶合券顶砖室墓,由墓道、前室和二个后室共四个部分组成。西后室安放尸体,陶器和铜器大部分放在墓的东后室,少量放在前室,装饰品都出自西后室。这座墓的出土器物大部分制作精细,如铜提梁壶、铜碗、铜鼎、玉猪、玉蝉、金花球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件玉猪,在广西汉墓中还是第一次出土。这座保存相对完好、形制特别的墓葬丰富了我们研究合浦汉墓的资料⑤。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