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论述合浦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时,我们尽管有文献的确凿记载,但缺乏考古学的实物证据。基于这种认识,2002年3月,广西区文化厅委托我队成立《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开展以考古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研究,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发现了合浦第一个西汉中期前后与海上丝绸之路记载年代相当的文化活动区,结束了当地有史载而无考古实物的历史。该文化区的具体位置在石湾镇大浪村古城头村民小组至石康镇多葛村,是一条长约l500、宽约200米的狭长沿江地带。在这个范围内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颜色以灰黑色为主,少量红色和灰色,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回字方格纹、席纹等十多种,纹饰纤巧繁缛、拍印清晰,与当地发现的东汉墓甚至西汉晚期墓的出土遗物迥然不同,经过研究和测试,我们认为其年代当属西汉早中期。此外,作为一个聚落,文化区还具备城址和墓葬两大要素。新发现的两座墓葬,使我们以前划定的汉墓分布北界只到堂排一带的认识得以拓展,而且通过今后的考古发掘应能填补合浦汉墓早中期的缺环。
2.古城头城址的年代经考古试掘确认为西汉早中期,且有可能是公元前111年建立的合浦县县治。《大清一统志》:“合浦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多懽乡”,道光十三年修《廉州府志》引用此说。多懽乡,在今石湾周江口诸村,史载与古城地望吻合。古城出土的遗物与合浦建县的年代相当,该城的构筑方法、规模也与其它地区发现的汉城大致相同。西汉合浦郡的人口仅“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乐观地估计现合浦县地域内充其量也只有三几千人,能动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筑一个城,绝非易事,这也从侧面说明该城有可能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
3.发现的码头遗存应是《汉书》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由有三:其一,我们经过大量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综合合浦当时的人口状况,认为这种大规模的西汉文化活动区在当地应是唯一的。从考古学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早期的遗存,由于人口稀少的缘故,城址、墓葬和港口都是不可能单独存在,一旦确认其中的任一元素,其余均可合理推断;其二,城址南北东三面为护城河,仅西侧临近古河道,从西城门通往水路的道路仅此码头,其余城墙边坡离河边仅二、三十厘米,陆路人货都无法通行。由于当时的航船小,难以抵御巨大的海浪,甚至后来历代的名港,包括广州、泉州等无一不是建在靠近海湾的河汊,早期的合浦港更不会例外。当时的合浦港依托宽阔的河流,水道深邃,又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四季可通航,且离古海湾不远,无论南流江转运货物,还是船舶安全停靠,都十分方便,不失为一个天然良港;其三,考古发掘所见的码头,地层叠压清楚,虽经漫长岁月,夯筑的弧形平台、台阶步级及其北面相连的伸出江面供停靠船舶、装卸货物的船步都清晰可见。船步与现代沿海沿江港口伸出水面的码头原理是相同的。
東漢〈藍色玻璃碗〉 (通高3.8厘米、口徑7.7厘米) 1955年廣西貴縣汽車路5號漢墓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漢〈羽紋銅鳳燈〉 (通高33厘米、長42厘米、寬15厘米), 1971年廣西合浦縣望牛嶺M1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漢〈銅跽坐俑〉 (高9~9.5厘米), 1972年廣西西林縣普馱糧站前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三、汉代窑址的考古调查 目前已确认的汉代窑址群位于县城西南郊的草鞋村一个当地群众称为“小岭上”的台地上,南流江的支流西门江从其西南流过,窑址距岸边十多米。
1990年合浦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该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沿台地四周修筑的窑口10个,均为马蹄形窑,平面略呈方形,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构成。窑址及其附近地表上散布了大量的陶片,废品堆的厚度达2米,以板瓦、筒瓦的为主,也有少量的陶罐残片和砖块。瓦一般为背饰绳纹,内饰乳钉纹;陶罐为方格纹底加圆形戳印纹;砖的一面拍印绳纹,也有部分拍印方格纹。在台地的西北角发现一段汉砖的构筑物,疑是当时的排水道。
窑址的包含物与合浦汉墓出土的器物比较,明显具有东汉时期的特征,所以窑址的年代定在东汉应无问题。而窑址的用途应是烧制板瓦和筒瓦,亦即俗称的“瓦窑”,少量陶罐残片和条砖应是窑工的生活用品和作坊的建筑材料,不似该窑产品。
四、并非结语 合浦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已发掘的汉墓数量很多,整理发表的仅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不少珍贵的资料还常年装在箱子里,既不整理,也不移交入库,不但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还制约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合浦公元前111年建县,但与此相对应的墓葬还没有发现,寻找这个缺环、建立合浦地区完整的汉墓编年,不能不说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考古工作者的重大使命。此外,有关汉代墓葬所涉及的深层次的思想、信仰、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关于合浦港的调查与研究,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城址的文化层薄,历年破坏严重,找不到完整器物,拟通过发掘双坟墩二号来弥补的计划,还有待实施;作为一个西汉文化活动区有关居住和墓葬群的了解还不够,考古勘探和发掘必须继续;码头遗址的最后定性还有赖于古城西门外探方西扩在古河道位置中的发现等等,甚至汉代的古海岸线等相关研究也要加紧进行。
不能不提到的是,作为合浦汉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草鞋村窑址,其被破坏的速度惊人,除自然力外,人为的因素包括垦荒、开沙石场等也不容小视。在最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原确认的l0座窑口一部分因崩塌、挖土已荡然无存,委实令人痛心。该窑址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呼吁尽快按有关规定划定和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在条件成熟时,有步骤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弄清窑址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杨豪:《广东合浦发现东汉砖墓》《考古通信))1958.6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舍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5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县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4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清理两座汉墓》,《考古》l986.9 ⑤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l0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3 ⑥广西文物工作队 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5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11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10 ⑨据广西文物工作队内部资料 ⑩蒋廷瑜:《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2.3 ⑾黄启善等:《广西古代玻璃制品的发现及其研究》《考古》1988年第3期:《广西发现汉代的玻璃器》,《文物》1992年第4期 ⑿蒋廷瑜 彭长林:《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 彭长林:《试论汉代合浦港的兴衰与海外贸易的关系》,《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l版 ⒀黄家蕃等:《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合浦的形成条件》,《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海洋出版社,1995年5月 ⒁梁旭达 邓兰:《汉代合浦郡与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⒂昊龙章:《“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探源》,《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