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出土的玻璃器
作者:尹刚 高丁丁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5 13:25:05
分享本文到:


     玻璃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琉璃器”或“料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玻璃制造和西方玻璃进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北魏自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和十八年494南迁洛阳,其间96年,是以平城为国都。

    北魏时,曾有大月氏人来华传授西方玻璃制造技法,《北史》卷九十七《大月氏传》记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大月氏商人贩货至国都平城,“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按《北史·大月氏传》关于琉璃生产的记载,来源于《魏书》,而《魏书》完成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魏书》中收录此语,实际上是对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琉璃生产的总结。“国中琉璃逐贱”,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市场上的琉璃产品便宜了,二是由中国自己生产的琉璃制品便宜了。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魏书》的本意偏重后者。因为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琉璃依然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后期河间王元琛最称豪富,他家设宴的酒具还是来自西域的琉璃碗。所以中国琉璃不再是奢侈品,其原意必然是产品的增加与质量的偏低。

 

 《北史·大月氏传》告诉我们:北魏平城(山西大同市)的琉璃生产,已经不是东汉王充《论衡》中所讲述的“道人消烁五石,做五色之玉”,那样仅仅属于炼金术士所得的副产品;也不属于东晋葛洪《抱朴子》所谓“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者”,那样单单为南疆民间私窑的小作坊生产。而是借助国之财力,以官商结合的形式出现,其生产技术以及规模流程,是以前不曾有过的。这是中国琉璃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琉璃器皿,绝大多数采用了吹制技术。

    根据考古资料,最迟在北魏时期,中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不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这时期的玻璃器比较常见的是玻璃珠、环、耳等,属于中国传统器型,采用了吹制成型法,玻璃中含有较多的气泡,制作比较粗糙,可能是中国吹制玻璃的早期作品。但也有不少出土玻璃器,异域风格颇浓,可能是舶来品。

 

图一 大同出土磨花玻璃器

 

 

  图二 大同出土蓝色圆足玻璃碗

 

 

  图三 大同出土蓝色玻璃壶

 

 

  图四 大同出土无圈圆足玻璃壶

 

 

图五 大同出土蓝色琉璃罐

 


    在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考古发掘的北魏墓中,出土了一些玻璃器,有玻璃珠、环、耳杯、碗、钵、罐、瓶、水注等。 


    玻璃珠  在北魏墓中比较其他玻璃器出土量较多,颜色以蓝色为主,少有黑色,呈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状,为球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玻璃珠的制作方法分缠心法和拉制法。在我国考古出土的玻璃珠中很少见到拉制法制成的珠子,我国自战国初年即掌握了缠心法制造玻璃珠的方法,而且这种制珠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2004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出土玻璃珠,有蓝色和黑色两种,均为拉制法制成,呈不规则圆柱形。蓝色半透明玻璃珠,直径7-9、孔径2-2.5、高4-7毫米。黑色不透明玻璃珠,直径1.5-3、孔径0.5-1、高0.8-3毫米。

    玻璃环  1976年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出土一件玻璃环,为黑色不透明,直径2.2厘米。

    玻璃耳  在北魏墓中偶有出土,多为蓝色半透明,呈腰鼓形,两头大,中段细,上下贯穿细孔。长约1.5厘米。

    玻璃碗  1988年大同电焊器材厂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为浅绿色,半透明,侈口,圆唇,宽沿,球形腹,圜底,腹外壁磨出四排向内凹的椭圆形纹饰,底部由六个相切的凹圆纹组成。口径10.3、腹径11.4、高7.5厘米。这种类型的玻璃碗是伊朗高原波斯萨珊王朝的典型产品,图一;

    2001年大同七里村变电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为蓝色半透明,直口,平唇,下腹斜收,圈足,腹外壁施一道凸弦纹。口径12.9、底径7.5、高6厘米。经能谱分析,属于钠钙玻璃系统,图二。

    玻璃壶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壶,为吹制,蓝色半透明,喇叭口,宽平沿,圆唇,圆肩,弧腹,平底。口径5.5、底径4、高15.4厘米,图三。

    玻璃罐  2001年大同七里村变电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罐,为吹制,蓝色半透明,侈口,圆唇,扁鼓腹,平底。口径2.2、底径4.4、高3.2厘米。经能谱分析,属于钠钙玻璃系统。

    玻璃水注  1986年大同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水注,为吹制,蓝色半透明,薄胎,敛口,圆锥形腹,下底为圆锥形流,下腹近流处施一个扁圆形钮。通长19厘米,图四。

 

  图六 大同出土蓝色琉璃水注

 

 

图七 大同出土淡蓝色半球形泡装饰

 

 

图八 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切子碗(透明)

 

 

图九 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圆形切子碗(不透明)

 

 

图十 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藏注口把手付琉璃小瓶


    北魏时期与西域诸国的商业交往相当频繁,从汉代起,西域商人便经常成群结队地来中原经商,北魏依然如此。西域诸国与其他更远地区来中原经商的商人,北魏习惯上均泛称为胡商。胡商来北魏经商,不仅带来许多中土缺乏的商品,如香料、名马、琉璃等,而且还传入一些中原缺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如制造琉璃的技术。

    平城出土的北魏玻璃器在没有做原料产地分析以前,仅从器形观察,一般认为既有“国产”,又有“舶来品”。像玻璃珠、玻璃环、耳杯、玻璃壶等,与中国传统玉器、陶瓷器形相似,应是中国自产的玻璃器;而像磨花玻璃碗、玻璃水注等,与中国传统的器皿形制和装饰工艺不同,就认为是“舶来品”。 

    中国古代自产的玻璃器与西亚舶来的玻璃器有比较大的区别。从化学成分来说,中国古代的玻璃是铅钡玻璃,而古代西亚的玻璃是钠钙玻璃;从外观质感来说,中国古代玻璃色彩鲜艳而易碎,古代西亚玻璃虽然色泽差些,但却耐高温,不易碎。

 

  对于以上这些出自山西大同北魏时期的琉璃器的舶来与国产性质的判断,多是凭借考古工作者的观感和经验进行的推测。磨花工艺的瓶,应是波斯萨珊王朝制品,因为从许多国外博物馆藏的收藏品中不乏同类型器物,如日本爱知县陶瓷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同类型器物。图八切子碗,透明。高7.3厘米,口径11.7厘米。图九圆形切子碗,不透明。口径高10.6厘米,高7.5厘米。图一○注口把手付琉璃小瓶,高12厘米。与山西大同出土的同类器物,非常相似,所以可以断定是萨珊王朝之物无疑了,但是还有一些个体小于7厘米以下的瓶、罐。仿佛属于萨珊王朝器物,但是《北史·大月氏传》有过明确记载,大月氏人在今山西大同制造的琉璃透明度较高,所以也不能排除其本国生产的可能。仿玉色泽的琉璃器物基本可以定位为中国本土制造。

 

  由于大月氏人,没能给我们留下其烧造琉璃的完整配方,所以我们对山西大同出土琉璃器物属于来自西域的钠钙玻璃,还是我华夏传统的铅钡玻璃,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山西大同在北魏时期制造的琉璃,虽然还在采用传统模铸技法,但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吹制技术。这在我国琉璃制造业中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标志,极大地丰富了我华夏文化的宝库。

 

    在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中,玻璃器的出土量很少,对其研究也很少。魏都平城出土的玻璃器,还有待进一步的成分分析和深入研究。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